智慧健康建築

在談智慧健康建築之前,先來說明健康建築證證指標的起源,及與綠建築的關係。何謂健康建築? 國際健康建築研究所(International WELL Building Institute簡稱IWBI)於2004年推出一套健康建築標準,把人體系統與建築結構,作概念上連結,以醫學、建築及科學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將概念具體化,答覆人們的健康需求。當永續環保議題發燒,綠建築優化外在環境與人們的關係,是時候回頭來看看建築與人們內在的關係。健康建築的概念乍聽新鮮,但卻是最原初的居住需求。健康建築設計,其實就是種返回真實的狀態。

 

另言之,健康建築證證不是獨立於綠色建築而存在的標準體系,而是與綠色建築評價共同優化建築性能表現的評價標準。進一步說明,是在綠建築的基礎上,以人為本的建築品質提升。

 

IWBI        提出的健康建築指標認證(WELL Building Standard,簡稱WELL認證),首先以七大類項目概念:空氣(Air)、水(Water)、營養(Nourishment)、光(Light)、健康(Fitness)、舒適(Comfort)、心靈(Mind)。WELL認證裡的空氣、舒適、光指標,均是綠建築的基礎指標。但健康建築概念,要深入每個居住使用者的內在觀感指標,試圖達成,每一個獨立個體在建築裡所需要一切元素的均衡。

 

 

其中,心智(Mind)指標更是一特色指標。它突顯在商業類型、公共使用型的建築作品,與管理策略制定的搭配能顯得能充分實踐。例如,自然元素融入室內設計;在開放辦公空間,同時考量私密性,讓使用者有安靜單獨的場域;在健康管理上,設置午睡小間等。綜合上述,健康建築概念已簡明表達之。

 

接著說明智慧建築(Smart Buildings)目前的合宜性定義,來定調智慧健康建築。

「將資通訊科技(ICT)整合到建築物,擴增建築物管理的效能與使用者居住的品質,從大方向來說,就是以科技擴增建築的智慧。

 

目標可以分為二大方面:「人」與「環境」。在「人」的方面,乃是利用網路科技提供智慧化服務,裨益於提供安全、健康、便利與舒適的生活輔助功能;在「環境」的方面,則是善用感測科技與自動化設備,提昇永續節能、安全防災與設施管理的效能(鄭泰昇,成功大學建築系,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2012)。」

 

按當今科技水準,大部分的建築家電多有「智慧型」考量,此智慧型指的是可以與數位大數據結合,記錄並匯整使用者資料,按使用情況資料提出生活上的改善建議。

 

過往的智慧建築偏重硬體的考量,如今健康建築重視人性面的設計思考,屬於軟性、個人化、文化層面的建築設計導向。未來建築的方向,必然朝向一個全面性建築設計而思考,智慧健康建築並非新概念,而是將人們對建築的想像具體化,提出一個普世的建築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