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建築( Sustainable Buildings),涵義為「一個永續需思考的操作事項是建材、建築物、都市區域的尺度大小並考慮其中的機能性、經濟性、社會文化和生態因素。為達到永續建築環境必須反映不同區域性的狀態和重點以及建構不同的模型去執行。」(江哲銘 教授)
綠建築,涵義為「在經濟與環境兩個問題中有效率的利用僅有的資源並提出解決的方法,進一步改善生活的環境就是所謂的綠建築。」
健康建築,涵義為「一種體驗建築室內環境的方式,不僅包含物理量測量值,如溫溼度、通風換氣效率、噪音、光、空氣品質等,尚須包含主觀性心理因子。」
承上涵義,永續建築的範圍可以涵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始因「永續」是21世紀後,人類面對環境時,在各式綜合性議題的高峰會裡,提到最多的概念。「永續」不再只是會議時的宣傳辭令,它成一個人類共同的任務,當然地,也成為每一棟建築作品對未來下一代的承諾,讓居住權益能永續地不受阻礙。
是以,永續建築的各類指標,成為新建築回應環境的關鍵把關。其中以美國LEED評估體系為影響力最大的國際級認證,全面採用的國家含加拿大及中國、澳洲、墨西哥等。LEED評估項目有六大分類:永續的基地經營、水資源利用效率、能源與大氣、材料與資源、室內環境品質及更新設計程序。
永續建築的概念,逐漸形成永續城市設計,是以朝向寬廣的空間性發展的成果,就以城市角度的永續思考,所需集結的團隊不只有民間力量,更需與官方單位攜手合作。 台灣目前的現況,將永續議題以行政院底下的委員會組織制定方針,而永續建築並未直接成為官方要求,顯示國內對此議題需更有計畫的策略來因應下一世代的建築挑戰。
▲2017臺中花博竹跡館大量使用綠建材且優化周圍環境,實為一永續建築的活用。